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4:01 点击次数:185
1991年12月25日,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圣诞节。在冬夜的寒风下,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旗帜缓缓落下,俄罗斯的三色旗取而代之。从此,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历史结束,美国成为到今天为止
唯一的超级大国
。
苏联解体
不过,在人类历史上,超级大国的陨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。截至目前,人们公认的超级大国包括西班牙、英国、苏联以及今天的美国,而且即便是美国如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的迹象。
那么,在2050年时,世界上有几个超级大国?对此美国学者
哈罗德·詹姆斯
给出了自己的分析。
展开剩余89%被排除在外的国家
令人惊奇的是,作为一名知名的国际政治学者,哈罗德·詹姆斯竟然首先排除掉了几个被视为热门选项的强国,它们包括
俄罗斯、日本
与一众老牌欧洲强国,例如英、法、德等国家。
英国伦敦
对此哈罗德·詹姆斯认为,在未来,成为超级大国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具备
较为广袤的领土
,因此欧洲的单个强国无法与中国、美国这样的大国抗衡。
他表示,除非欧洲能够建立一个融合程度更高的联合体,否则未来衰落的趋势仍将不可避免。
原因很简单: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,生产效率已经被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此时
规模效应
的优势就成为了区分普通强国与超级大国的标志。
而更广袤的领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人口、更多的城市以及更大的市场,这些都有助于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拉开差距。
俄罗斯首都莫斯科
至于被排除在外的俄罗斯,虽然具备广袤的领土,但大部分都是不适宜建立发达城市的高寒冻土地带,唯有欧洲部分的领土适宜居住,这限制了俄罗斯的
人口增长
。
此外,俄罗斯本身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存在裂痕,并长期遭遇西方的联合制裁,目前经济上处于“缓慢失血”的状态。
在可预见的未来,哈罗德·詹姆斯认为俄罗斯或许会尝试缓和与西方关系,转型为
资源出口国
,并获得堪比沙特的丰厚经济收益。但这与俄罗斯无法重兴苏联时期的荣光并不矛盾。
俄罗斯石油管道
而日本无法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源在于
政治上的萎靡
——毕竟一个他国的附庸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。无论日本的经济、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,只要政治军事领域依赖美国的状态没有改变,那么它只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“桥头堡”而存在。
美专家眼中的超级大国
那么,究竟是哪些国家被哈罗德·詹姆斯认为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可能性呢?他给出了三个答案:
美国、中国以及印度
。
美国白宫
首先是美国。自冷战结束后,全球格局就进入了
“一超多强”
的时代,而美国就是傲世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,在经济、政治、科技、军事、文化等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优势地位。
哈罗德认为,虽然美国目前出现了衰落的趋势,但由于它仍是全球精英心目中
最向往的移民国家
,因此美国仍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全球精英的力量维持优势地位,大大减缓衰落的速度。
在国家决策不出现严重失误的前提下,至少在2050年时,美国还不会衰落为英法德那样的二流强国。
美国纽约
其次是中国。哈罗德·詹姆斯对中国的崛起展现出非比寻常的信心,他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可能在2050年时与美国
相提并论
,甚至在经济、科技、军事等领域更胜一筹。
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优势因素在于独天得厚的
高素质人口规模
,以及崇尚实用主义的文化氛围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在2010年~2020年,中国每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以平均8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,即便如此,中国目前的本科率也仅有4%。
中国大学生
倘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,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,那么中国的人才规模将达到世界第一,成为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。这无疑让中国在
第四次工业革命
的浪潮中占尽优势。
中国上海
此外,哈罗德表示,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全球历史中,中国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,而且在东亚形成了崇尚实用主义的
中华文化圈
,以致于东亚成为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区域。
因此,在这种环境下的中国绝不会沦落为平庸的国家,其国民的奋斗意识与竞争思维是数千年历史大浪淘沙的精华。
奋笔疾书的中国大学生
最后是
印度
,这个答案可能让不少人大跌眼镜,但哈罗德对印度的发展前景是相当看好的。在气候条件上,坐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十分优越,粮食生产潜力巨大,而且它坐位于印度洋北部,毗邻各大国际航线,对外贸易交流十分方便。
印度孟买市景
更何况,印度也拥有高达14亿的人口规模,而且
人口结构
比中国还要更加“年轻”,因此印度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充分因素。不过哈罗德也认为,阻碍印度最大的问题是不平等的种姓制度,这导致印度无法有效应用庞大的人口资源。
印度新德里街头
总结
从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哈罗德·詹姆斯的分析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认为未来超级大国的崛起必须拥有人口与领土方面的优势,这与西班牙、英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时代迥然不同。而中国作为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优势的大国,未来的发展潜力
堪称不可估量
。
发布于:天津市